【文/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纪如泽】 “你们要这么搞是吧?”,“又要大制作又不用明星是吧?又要拍商业片又不走工业化流程是吧?那我告诉你没人会给你们投钱,你们自己出钱拍吧。” 这是青年编剧导演周申在知乎上,介绍影片《驴得水》诞生过程时所引述的一段话,来自最初对这部电影感兴趣但最终没能合作的投资方。 《驴得水》的编剧、导演周申、刘露 最本分的“异类” 感谢周导如此生动地描绘今天青年编剧和导演在商业资本下的困窘。很长一段时间里,我始终对那些国产商业片只存在于字幕上的编剧感到好奇甚至质疑。真的有这号人存在吗?到底是谁在主导创作这些尴尬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剧情? 后来不止一次在各个大小媒体平台上看到编剧委屈吐槽,才明白在今天的国产商业片里,编剧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。当我们对今天以IP变现为主要目的的国产商业片近乎绝望之际,出身话剧的《驴得水》给了我们一点启示。 这部靠“自来水”口碑逆袭的国产喜剧在上映三天就收获了6000万票房。但与此同时,这部满满“话剧感”的电影,也引来了不少极端的差评。 在今天的众多国产商业片中,《驴得水》是比较特别的。素材来自现实生活,故事改编自同名话剧,影片没有动用一个明星,拍摄场地全实景。电影正式拍摄前,演员经历了试戏、一个月的排练、一个月的试拍,正式拍摄以实拍顺拍方式进行了两个月。所谓“顺拍”就是按故事时间线索拍摄,不会为了演员档期或节约成本,把同一个场景的戏集中拍完。 导演还要求演员必须在拍摄地体验生活,并且拍摄周期中始终在现场,“演员一去就穿着戏里的服装,生活在那儿,衣服都是自然穿旧的。” 《驴得水》话剧 乍一看,你也许会觉得这些影片拍摄的背景信息,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,再正常不过的流程了。但反着想了想,才猛然意识到今天拍电影的节奏已经完全可以逆向推导出来了:演员是不需要试戏的,尤其明星;场景大都是搭建的,还有特效;拍摄大都是没有试拍顺拍的,多浪费钱。 所以,在资本纷纷进驻热钱涌动的影视行业里,中规中矩的《驴得水》反而成了最特别的那一个。这恐怕也算是这部荒诞喜剧片在生产环节给我们抖的最大个的包袱。当电影产业以大多数的荒诞性生产模式出现,最正常的那个反被视为异类。 这样的地方,是没有五星级酒店的 不黑不吹地说,从影片本身来看,编剧导演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。作为电影,《驴得水》还有不少剪辑和画面的生涩感,遭到了来自“流水线工厂”的鄙夷。甚至,它根本不是宣传中所说的“喜剧”,恰恰相反,整个故事浓郁的黑色幽默气氛让人绝望。但这并不妨碍它作为一部“编剧主导型”或者说“编剧在场型”电影,唤起我们对电影编剧这个工种的记忆,让我们对电影的期待终于回归到故事本身。而此前的大多数时候,关于“商业电影”的讨论大都只局限于前两个字。 《驴得水》多少给我们拓展了一些“商业电影的想象力”,在明星之外、在文化工业那些纯熟的套路之外,我们终于看见商业电影中匠人,而非商人的身影。这多少让我们在为文化快消品买单时有些欣慰。 《驴得水》剧照
|